【聚看点】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ppt_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时间 : 2023-04-06 08:58:41 来源 : 互联网

1、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3、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

5、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6、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7、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8、沿革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9、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10、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11、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

12、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13、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

14、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15、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16、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17、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18、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19、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20、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21、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22、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23、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24、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25、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26、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27、《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28、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29、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30、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

31、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32、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33、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34、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35、”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36、《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

37、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38、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

39、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40、”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

41、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42、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

43、《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44、”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45、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46、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

47、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

48、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49、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50、《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51、”《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52、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传说是尧王的诞辰。

53、日照市尧王文化研究会在岚山区高兴镇尧王城遗址举行纪念活动,来传承、发扬尧王文化,祈求龙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54、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55、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56、”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57、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58、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59、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60、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61、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62、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63、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64、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65、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

66、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67、“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68、“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69、《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70、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71、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

72、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73、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74、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75、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

76、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77、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78、 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79、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

80、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

81、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82、【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

83、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84、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85、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86、”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87、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88、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89、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90、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91、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92、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93、”的民谚。

94、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95、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96、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97、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98、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99、”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100、"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101、"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102、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103、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104、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105、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106、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107、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108、【春龙节的传说】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109、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110、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111、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112、”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113、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114、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115、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116、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117、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118、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

119、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

120、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121、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122、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

123、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124、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125、”【二月二的风俗】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126、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127、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128、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129、”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130、”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131、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132、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

133、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134、这一天还要吃猪头。

135、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136、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137、龙王是管降雨的,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138、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

139、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140、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141、在往昔,北京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要吃“懒龙”,说是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

142、所谓“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

143、除了吃以外,这一天还有若干“章程”:早晨醒来未起床前,须先在床上口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144、”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145、”随照随念,以此驱赶蝎子蜈蚣。

146、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147、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148、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149、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150、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

151、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152、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

153、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154、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155、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156、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157、”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